在投資的世界裡,我們常常聽到「抄底」和「逢低買入」這兩個詞。雖然它們聽起來相似,但實際上代表著不同的投資哲學。今天,我們將深入探討「逢低買入」這個概念,了解它如何成為長期投資者的一項重要策略。
什麼是逢低買入?
逢低買入並不是追求在股價的最低點買入,而是在股價相對較低時買入。這種策略的核心思想是長期投資,而非短線投機。它不試圖預測市場的絕對底部,而是著重在相對低點買入,以降低平均成本,並在市場反彈時獲得收益
逢低買入的關鍵要素:
- 不擇時 (Don’t time the market):逢低買入不追求精準的市場時機,而是持續買入,而不是試圖抓住最低點
- 持續買入 (Keep Buying):逢低買入是一種持續性的投資行為,意味著在股價下跌時,仍然要保持買入的習慣
- 兩種應用場景:
- 定期投資美股指數ETF:如果你是定期投資美股指數ETF,當指數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時,可以買入當月預定的金額。如果之後指數持續下跌,可以考慮增加買入額度
- 分批買入個股:當你對某支股票的長期前景看好,但認為股價過熱時,可以分批買入。可以參考均線來判斷買入時機,例如,當股價跌破60日均線,並出現止跌跡象時,可以考慮買入
- 均線判斷:一般而言,跌破60日均線後出現止跌跡象,是逢低買入的好時機。有時也可以使用20日均線作為參考。
- 與抄底的區別:抄底需要極高的經驗和運氣,而逢低買入則是一種更穩健的策略。抄底是試圖在市場的最低點一次性買入,這對投資者的經驗和運氣要求非常高。相比之下,逢低買入更加注重分散風險和長期收益。
- 風險管理: 在進行逢低買入時,務必預留足夠的倉位,或者持續注入新的資金,以便應對市場可能的風險。
- 結合DCA策略: 可以將逢低買入和美元成本平均法(DCA)結合,分批次買入股票,以進一步分散風險。
逢低買入的實戰應用
舉例來說,假設你長期看好特斯拉(TSLA)這支股票,但覺得目前的股價有些過熱。你可以採取逢低買入的策略,分批次買入。例如,當股價跌破60日均線,並出現止跌跡象時,買入一部分。如果股價持續下跌,可以再買入一些。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你降低平均成本,並避免在最高點一次性買入的風險。
避免投機,專注長期
投資的成功並不在於每一次都做對,而是在於盡可能避免犯錯。全倉或重倉抄底是一種高風險的行為,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,應該盡量避免。逢低買入則是一種更為穩健的策略,它幫助我們專注於長期投資,並在市場波動中保持理性。
總結
逢低買入是一種適合長期價值投資者的策略。它不追求精確的市場時機,而是通過持續買入來降低平均成本,並抓住相對低點的機會。這種策略能夠幫助投資者避免全倉或重倉抄底的風險,達到長期投資成功的目標。透過持續的買入和分散風險,我們可以更穩健地在市場中累積財富